文|《中國科學報》記者 孟凌霄 孫滔
35歲生日前夕,歲大士生失去博士二年級的齡博蔣欣猛然意識到,自己“失去了95%的感覺機會”。
她開始近乎瘋狂地查找各個高校的已經(jīng)招聘信息,現(xiàn)實比她想象的歲大士生失去嚴峻得多:即使在地方普通院校,博士招聘也限制在年齡一般不超過35周歲,齡博只有格外優(yōu)秀者才能放寬到40周歲。感覺
陣陣寒意之下,已經(jīng)她想到了抱團取暖。歲大士生失去她在社交網(wǎng)站發(fā)帖尋找35+讀博群體,齡博記錄下大齡博士面對的感覺困境:發(fā)文、畢業(yè)、已經(jīng)求職、歲大士生失去貧病、齡博另尋出路、感覺城市選擇、父母養(yǎng)老、婚育、來自同輩的壓力、來自年輕同學的壓力,還有他們一碰就碎的疲憊心靈……
蔣欣創(chuàng)建了名為“35+事情開始變得有趣”的群聊。她說,這句話是動漫中反派角色的口頭禪,通常事情開始變得糟糕,反派角色總是邪魅一笑,說出那句“事情開始變得有趣了”。她發(fā)現(xiàn),反派角色總是比正派角色更努力、更樂觀。
群里的備注格式是“姓名+高校專業(yè)+年齡”,如今已有成員40多個,其中不少成員處于35歲的尾巴,年齡最大的幾位讀博前輩則已經(jīng)40歲出頭,他們在群里會聊到伴侶和兒女。
35歲以上的在讀博士生,頭上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的他們負重前行,沒有人能預見到故事的結局。
共同的執(zhí)念:不安于此
20多歲時,群主蔣欣和大部分抱有期待的年輕人一樣,以為自己能奔跑于曠野中,生存于世俗的評價體系之外。錢、穩(wěn)定工作、戶口、房子、車子,都像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命題。
蔣欣碩士畢業(yè)進入家鄉(xiāng)的一家體制內單位,工作穩(wěn)定多年以后,她開始渴望“遠方”以及“另外的知識領域”,于是萌生了跨專業(yè)讀博的想法。蔣欣回憶起本科時期,曾在交換期間結識了一位老教授。老教授沒有循著本科、碩士、博士的規(guī)矩“升級”,相反,他在27歲前專攻美術學,后重讀文學本科,至今仍筆耕不輟。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老教授的經(jīng)歷讓蔣欣有了重新開始的勇氣。
20多歲時,方力坤愛好跳舞、打羽毛球、打籃球,與妻子也通過跳舞結識。他在不同城市、不同領域間穿梭,對穩(wěn)定的生活從不抱期待。
那時,方力坤輾轉在校園和職場間,本科畢業(yè)后工作了3年,然后辭去工作考研,碩士畢業(yè)后再度工作。工作期間也不安穩(wěn),他幾乎每年換一份工作,最短的一份工作3個月,最長的1年多,換工作的同時也換了幾個不同的城市。
對于換工作的頻率,方力坤的簡歷上標注了某次離職是因為公司解散了整個部門,更多時候,他歸因于沒有找到真正感興趣的方向,只能如陀螺般被抽著旋轉。于是他決定通過讀博給人生重新定向。
20多歲時,于曉紅是西部高校的一名行政教師。她的丈夫,博士畢業(yè)于一所知名985高校,到博后階段積攢了十余篇高水平論文,贏得這所西部高校當年解決配偶工作的3個名額之一??梢哉f,彼時的于曉紅很幸運。
于是,于曉紅朝八晚六坐在辦公室,每天接觸的只有五六位同事,工作內容簡單而重復,連聊天話題也被框定在養(yǎng)育孩子的一畝三分地。下班后,她全力做一個母親:接送孩子、做飯、陪孩子讀繪本、哄睡……這個婚前的“文藝青年”,甚至很難有時間讀一本小說。
考博的幾年時間里,于曉紅收到許多來自身邊的人的支持。父母的觀念是,有錢沒錢,人就睡一張床,但博士學位所帶來的價值,遠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善良的同事大姐們,也像關注八卦一樣關注著于曉紅考博的分數(shù),總用詼諧的方式給他許多心理安慰,“考吧,考不上還做行政唄,一輩子也挺好”。
有幾次,于曉紅一度想著,干脆不考了,一輩子就這么呆著吧。但這種想法最多持續(xù)幾個月,博士學位及其象征的另一種人生狀態(tài),又牢牢地占據(jù)著于曉紅的整個身心——再試一次,再試最后一次。
這些選擇大齡讀博的人有一個共同的執(zhí)念:不安于此。
就像王小波所說,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但他們不安于瑣碎的日常、復雜的人際關系、連軸轉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不安于平穩(wěn)運行30年的生活。
只是他們沒料到,不安的心注定要面對現(xiàn)實的狠狠鞭打,課題、生活、就業(yè)的高壓紛至沓來。
課題:落后在起跑線
作為一名大齡博士生,群主蔣欣的博士課題幾乎是“零基礎”。
蔣欣在自學跨考成功后,又遭遇了研究方向的轉變。她不得不從零開始,自學本科、碩士階段的課程。
蔣欣就讀的人文學科領域專業(yè)博士點正常學制為3年,然而超過半數(shù)博士生處于延期狀態(tài)。
讀博第一年是高壓訓練,蔣欣在全新的領域耕耘,本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她每天工作學習超過10小時,全年無休。她基本沒有換過衣服,白天穿什么,晚上回宿舍洗了,第二天繼續(xù)穿。
這一年,她提交了多篇課程論文,參加了4個學術會議,發(fā)表了2篇學術論文,參與了導師的3個項目。翻看與導師的聊天記錄,其中充斥著讓她加快速度趕進度的語句。
博士第二年,蔣欣沒了剛開始的沖勁兒,工作時常停滯,處于持續(xù)“躺平”狀態(tài),這導致博士論文的選題一直沒有確定下來。她曾將幾項感興趣的議題匯報給導師,但得到的反饋是,要么沒有學術價值,要么導師指導不了,只得作罷。蔣欣想過將這些煩惱跟同屆博士生同學傾訴,但同學大多是應屆畢業(yè)生,本碩博也沒有跨專業(yè)。這些差異意味著,周圍沒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憂心,沒有人能對自己的經(jīng)歷產(chǎn)生共鳴。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蔣欣在社交網(wǎng)站發(fā)帖,想要尋找與自己有共鳴的大齡博士群體。
隨著博士生們陸續(xù)入群,“35+事情開始變得有趣”群里熱鬧起來,不過活躍的總是少數(shù)幾位博士生,大部分人很少發(fā)言,只是在默默“水群”中找到一些認同。蔣欣觀察過他們的社交網(wǎng)站主頁,他們更多把網(wǎng)絡當成內心的出口,偶爾冒兩句對人生、社會的哲思。如果這個群體有什么共同點,可能就只有孤獨。
有位37歲的工科男生,像是“憋著一口氣等著畢業(yè)”。他的朋友圈停留在4年前,也很少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親戚朋友交流讀博,只有在群聊中,他能對相同處境的陌生人敞開心扉。這是他唯一的“樹洞”。
于曉紅在去年12月加入群聊。她今年40歲,在上海一所名校讀博。
于曉紅記得入學第一天,自己掃了一輛共享單車,飛馳在寬闊的校園大道上。南方的校園水系密布,道路兩側是闊葉林木織就的濃蔭,名校博士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從校門到宿舍樓的路上,于曉紅拍了各個角度的沿途風景照,發(fā)到家族群和博士新生群。
新生群的一位志愿者在群里回復:你現(xiàn)在覺得這條河漂亮,五六年后就會有往里面跳的沖動。群里一眾新生對此并不理解,也未放在心上。
就在讀博第二年,于曉紅對新生群那句玩笑之語有了切身體會。她所在高校的要求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SCI/A&HCI/CSSCI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不少于2篇,其中一篇C刊須為專業(yè)類期刊。同屆的博士生大多是進修學歷的高校教師,有過發(fā)表CSSCI期刊的經(jīng)驗,在完成博士開題的同時,早已開始小論文的投稿,而于曉紅連論文和投稿的基本流程都不了解。她意識到,自己的學術進度已經(jīng)落后,而且差距正在拉大。
那段為論文和發(fā)表而煎熬的日子里,于曉紅發(fā)現(xiàn)自己的脾氣和身體肉眼可見地變差了。對待家人和孩子,于曉紅失去了往日的耐心,一點瑣事足以引起一場爭吵。讀博前,于曉紅連感冒都很少;但年近40歲,她已經(jīng)熟悉了體檢報告上的各種腺體結節(jié)的術語。在與記者對話的前幾天,于曉紅剛剛染了頭發(fā)——畢業(yè)前的這一年里,她三分之一的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
就業(yè):“失去了95%的機會”
在一環(huán)嵌一環(huán)的發(fā)論文、畢業(yè)、找工作流程中,他們陷入了怪圈,無力自拔。對蔣欣來說,35歲才開始為就業(yè)焦慮,為時已晚。
如果按照本科、碩博研究生的求學軌道,一位中國學子拿到博士學位大約30歲上下,緊接著,就要卡著35歲的尾巴申請各種基金項目,后者仍是大部分高??己恕扒嘟贰钡闹匾獦藴手?。
在項目申請之余,蔣欣在網(wǎng)文中讀過許多講師、副教授“非升即走”的遭遇,但對35歲+的大齡博士來說,能否摸到“非升即走”的門檻都未知。
這幾年,蔣欣看到過太多論斷:35歲是職場分水嶺,這個年齡還在讀博,大概率沒有希望了,讀出博士人也廢了,為什么不早點積累經(jīng)驗……原來一旦到了某個年齡,人會突然受到世俗評價標準的沖擊。她開始抑郁,開始焦慮,開始懷疑畢業(yè)后是否會有地方“收留”自己。
通過搜索各個高校的招聘信息,她驚覺現(xiàn)實比想象更嚴峻:即使在地方普通院校,博士招聘也限制在年齡一般不超過35周歲,只有學術能力突出,專業(yè)方向為學校緊缺的海內外優(yōu)秀博士(后),才能放寬到40周歲。
考博前,蔣欣曾對“35歲門檻”有所預期,她相信,即使就業(yè)空間在收縮,博士畢業(yè)后也有30%~40%的機會找到教職成為學者。讀博2年后,蔣欣的觀念變了,她認為像自己這樣沒有突出成果的大齡博士,似乎連5%的機會都沒有了。
35歲的蔣欣意識到,已經(jīng)到了依靠人脈找工作的年紀。在此前的工作中,蔣欣積累了不少所謂的“人脈”,但即使在電梯偶遇半熟不熟的人,她也會經(jīng)過反復猶豫才能下定決心上前打招呼;在申請博士請老師寫推薦信時,總要經(jīng)過上百次心理斗爭才敢開口。這并不是一條適合每個人的路。
蔣欣的博士生導師告訴她,“你這個年齡出去找工作,怎么跟別人競爭?如果人家有1篇C刊,你至少要有3篇?!?/p>
她想象過如愿入職高校后的場景,經(jīng)歷過讀博的幾年,她發(fā)現(xiàn)光是學術圈評職稱的環(huán)節(jié)就“比任何戲劇都drama(有戲劇性)”。如今,她的那些學術夢想早就“解構了、不算數(shù)了”。
與大多數(shù)尋找高校教職的博士生不同,于曉紅給自己的定位是:只想寫文章,不想教學。入學后于曉紅才發(fā)現(xiàn),身邊90%的大齡博士生都是為了評職稱,為數(shù)不多的是自己這類對當下不滿意、想借讀博的機會改變現(xiàn)狀的。
于曉紅認識的幾位博士生都是通過人脈豐富的導師推薦,最終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剛入學時,校方給于曉紅分配了一名國外導師,在學界享有很好的聲譽。但另一位相熟的老師說出了于曉紅的擔憂:分了個外導,畢業(yè)之后找工作咋弄?入學一年后,國外導師離開中國,學院為于曉紅分配了另一位中國導師。
今年6月畢業(yè)的于曉紅,真正感到了博士就業(yè)的“寒氣”。一位“雙一流”高校人事秘書曾委婉地表示,文科類招聘的最低要求是發(fā)表3篇C刊,手里有項目,年齡則放寬至不超過38歲。后來她才了解到,今年該校預聘副教授年薪高達40萬,吸引了周圍許多大學的副教授前來競爭。
從那些高校的招聘信息來看,大齡博士們似乎已經(jīng)輸在了起跑線上。
票子和孩子
讀博后,蔣欣幾乎“放棄了所有的物質欲望”。
她的年度獎學金和學費相差無幾,此外學校每月會發(fā)放1500元博士生補助,延期的在讀博士生沒有任何補助。她從不化妝,不做頭發(fā),也很少買衣服。每月在北京租房要花4000元,在消耗早年積蓄的同時,她不得不依靠父母接濟。
隨著父母的身體出現(xiàn)一些問題,蔣欣突然意識到父母的衰老幾乎是一瞬間的。從未發(fā)愁生計的她,也從此刻開始感到危機。
于曉紅的代價更大。她的獎學金、補助加起來每月有3000元,對于在讀博士生來說,解決溫飽沒有問題,但很難追求額外的物質享受。
于曉紅發(fā)現(xiàn),身邊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學家境殷實,學費、生活費并不構成困擾,因此也沒有同學做兼職。博士延期畢業(yè)后,學校不再提供補助,于曉紅的經(jīng)濟來源只有早年工作積蓄和家庭的支持。按照她讀博前的工資標準,這幾年的工作收入至少有50萬~60萬元,這是她讀博不得不付出的隱形成本。
對于方力坤來說,讀博的隱形成本更大。
辭職前,方力坤是一名上海的算法工程師,年薪能達到30萬元。他現(xiàn)在武漢一所理工科強校讀博,國家規(guī)定的博士生獎學金、助學金加上課題組的補貼,平均每月能有約3400元進賬。但已經(jīng)組建家庭的他,僅在房租一項就要花費2000元。
在最初工作的幾年中,方力坤沒攢下多少錢,也沒有買房,加之妻子工作不穩(wěn)定,夫婦倆在方力坤讀博一年后,便花光了工作時的積蓄。于是方力坤每周花3天時間在兼職上,才能補貼家用。
父母“催生”也是方力坤的壓力之一,他明白父母的焦慮,但他更了解“吞金獸”的威力。在沒有房子、沒有車子,以后工作也沒有定下來的情況下,迎接一個小生命的變數(shù)太大。他面臨的第一個的問題是,兼職是否要繼續(xù)。如果不做兼職,意味著兩人的收入將大打折扣。
蔣欣還沒考慮過生育問題。她在社交網(wǎng)站上看到過一句話,如果要生育,必須先證明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她認為,婚育更需要穩(wěn)定的工作、穩(wěn)定的居所,目前的自己還“沒有資格”考慮這些問題。
作為已婚已育的“過來人”,40歲的于曉紅深知,帶娃讀博太難了。
因疫情在家讀博那兩年,于曉紅時常面對身份的沖突。她是一名在讀博士,但在其他家庭成員看來,讀博是一種自由職業(yè),不用坐班,默認沒有工作,許多瑣事自然而然落在“在家的人”身上。早上七八點坐在圖書館,晚上10點多回到宿舍,對一位母親來說是一種奢望。
現(xiàn)實中的于曉紅,每天早上8點前伺候孩子吃早飯,把孩子送到學校,回來后洗衣服、晾衣服、打掃衛(wèi)生。在沒有課后托管的日子里,于曉紅下午三四點就要放下書本,去學校接孩子回家,給孩子做飯、輔導功課。每天有效工作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
這些無休無止的瑣事,將讀博大塊的時間切成小小的碎片,于曉紅只能在做母親的間隙做學生。
今年年初,于曉紅在上海的學校待了不滿四個月后回到家里,久違地、熱烈地擁抱孩子。但回家的次日,孩子就因肺炎發(fā)燒住院,陪床十幾天后,于曉紅自己也被傳染,因為小面積白肺住了十幾天院。二十多天的寒假里,于曉紅像在醫(yī)院值班,而這段時間本來計劃寫完畢業(yè)論文中的重要章節(jié)。
于曉紅的丈夫并非“隱身”,他了解讀博的艱辛,主動把家長微信群的工作攬下來。在學?;顒咏育堉?,清一色是“××媽媽”的回復,他那為數(shù)不多的“××爸爸”頭銜格外顯眼。但在學校時,于曉紅常常遠程視頻遙控,孩子明天要穿的黑色運動鞋在哪個柜子,因為許多瑣事只有她一清二楚。
于曉紅發(fā)現(xiàn),母親總更愿意把屬于自己的時間、精力讓渡給孩子,這一點與工作狀態(tài)似乎并無聯(lián)系。
孩子四年級時,于曉紅的丈夫曾試探地問她,有沒有二胎計劃。于曉紅知道,這種心態(tài)來自朋友圈的比較:高校家屬院大多兩個孩子,也有響應國家三孩政策的,而身邊的親人也不約而同地生了二胎。但于曉紅難以想象自己再度成為母親,再度把一個嬰兒養(yǎng)大。
在這些故事的尾聲,我們獲悉,方力坤已辭去兼職,專心博士學業(yè),他和妻子正計劃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在去年完成了學校的小論文發(fā)表要求后,于曉紅本計劃在今年6月畢業(yè),但因為連續(xù)生了幾場病,她選擇延期畢業(yè)。如果沒有其它變動,她希望在年底答辯畢業(yè)。截至目前,她的工作還未定下來。
而“35+事情開始變得有趣”的群主蔣欣,幾經(jīng)周折后終于選定了論文選題,開啟了博士論文撰寫的另一個難關。
今年6月,蔣欣建立的群聊人數(shù)仍在增加,35+博士生的故事仍在繼續(xù)。在這條“少有人走的路”上,沒有人能預見故事的結局,故事的結局只能由自己書寫。
(本文出現(xiàn)姓名均為化名)
相關文章:
相關推薦:
雙遼到大虎山軟臥唐山到向塘軟臥云夢到平頂山軟臥青銅峽到咸陽軟臥葫蘆島到溧陽軟臥平?jīng)霭l(fā)往上海的軟臥清原到蘆臺軟臥海拉爾到蓋州軟臥吐魯番到長沙軟臥公主嶺到平原軟臥公主嶺到鐵嶺軟臥海石灣到碭山軟臥青島到滕州軟臥西寧到蘭州軟臥k132列車硬臥和軟臥區(qū)別加格達奇到昌圖軟臥邢臺到張家口的軟臥平頂山到滄州軟臥紹興到彭澤軟臥沈丘到阜陽軟臥http://web.zajzhtx.cn/58734896.htmlhttp://book.zajzhtx.cn/92264986.htmlhttp://mobile.aqbabex.cn/62396866.htmlhttp://web.aqbabex.cn/15451737.htmlhttp://www.aqbabex.cn/49988476.htmlhttp://m.aqbabex.cn/73332516.htmlhttp://www.zajzhtx.cn/45477594.htmlhttp://mobile.zajzhtx.cn/49977997.htmlhttp://m.zajzhtx.cn/51173515.htmlhttp://book.aqbabex.cn/46119929.htmlhttp://mobile.zajzhtx.cn/53519121.htmlhttp://m.aqbabex.cn/37413715.htmlhttp://web.aqbabex.cn/21942175.htmlhttp://www.aqbabex.cn/84117992.htmlhttp://mobile.aqbabex.cn/76434818.htmlhttp://book.aqbabex.cn/31692714.htmlhttp://web.zajzhtx.cn/44166536.htmlhttp://m.zajzhtx.cn/74723485.htmlhttp://www.zajzhtx.cn/69261248.htmlhttp://book.zajzhtx.cn/69126833.html
2.7613s , 8789.828125 kb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35歲大齡博士生:感覺已經(jīng)失去了95%的機會,銖積寸累網(wǎng)